|
|
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在浩如烟海的民事案件数据中,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如果同样性质的纠纷,5个月内发生了87次,并且案涉房屋均位于外省某市,全以诉前调解结案,那么这个高频数据的合理性也许就要被打上问号。
这是鄱阳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虚假诉讼领域的真实案例:通过建立模型、数据碰撞,检察院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人通过法院确权的方式达到转移房屋产权的幕后黑手,进而对此进行监督。
从异常数据中找到线索,从解决个案到同类型案件的监督,5月23日,记者来到该院,一个有关“数字检察精准监督虚假诉讼”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5个月内,邹某、杨某代理的87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全以诉前调解结案,生效后都申请强制执行,且涉案房屋均位于外省某市?日前,鄱阳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建立的“法律监督模型”对近三年来的涉及房屋买卖纠纷的5000多份执行裁定书进行查询,通过数据碰撞筛查,发现案件存在重重疑点。
因案件当事人、案涉房屋都在外省,鄱阳县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前往当地调查取证。与房屋买卖双方当事人近30人谈话,了解到案涉房屋买卖根本不存在纠纷。“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没有矛盾的官司,仅以调解结案。”这一发现让办案人员大为吃惊,同时,通过在当地不动产登记中心调取74份房产交易过户档案,进一步确定案涉房屋都是通过强制执行的方式完成了过户。
彼时,根据外省人民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购房人新购住房在取得不动产产权后,3年内不得转让,房屋买卖双方无法通过正常的交易在当地进行房屋转让。
为逃避房屋限购政策,达到转移房屋产权的目的,当地某中介公司与鄱阳某中介公司暗箱操作,通过在空白合同、空白委托书上签名,帮助房屋买卖双方伪造房屋买卖合同,虚构民事纠纷由中介“代理人”起诉,通过法院确权的方式达到转移房屋产权的目的。
“如此一来,借助生效裁定书强制办理房屋过户,既规避当地政策,又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在鄱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明星看来,虚假诉讼线索一经掌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有丝毫手软。
随着调查核实查明,该系列涉案金额达1.6亿元的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渐渐水落石出,都是由邹某、杨某等人一手策划“假纠纷、假诉讼”。
目前,上饶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70起邹某、杨某等人虚假诉讼系列案,已全部获得改判;检察机关移送虚假诉讼刑事案件线索1件,成功起诉5人。同时,鄱阳县检察院还与该县司法局召开了座谈会,制发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书,引导律师注重执业纪律。
“如果从个案入手,也许始终无法让躲在‘隐秘角落’的虚假诉讼现身。但通过数据碰撞,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更易发现类案问题。”对此,朱明星认为,这些让大数据“开口说法”的真实案例令人真切感受到,数字革命正在加速驱动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上饶市检察机关共开发利用法律监督模型5个,办理案件247件,制发检察建议5件;今年1-5月,已开发法律监督模型5个,分析数据42万余条,文书4万余份,经分析移送各业务部门和基层院案件线索1630条,办理案件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