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养心德
养心德要正心。儒家讲“正心诚意”,强调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除去各种妄念和偏见,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安宁。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则心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偏不倚。方能不困于心、不妄于行,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修养,在任何复杂的环境,都可以中庸处事、圆融有度。
养心德要大心。人生不如意事长八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如意的事情,这就需要学会宽心、放大心量。知天命尽人事,改变可改变的,对于不能左右的就顺其自然。“心狭为祸之门,心宽为福之门”,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凡尘琐事所扰,包容万物,容纳太虚,渐渐做到心胸如宇宙,谦卑如微尘,心量大了,事情就小了,就能放下很多事情,内心就能舒乐安宁。
养心德要空心。禅宗讲要“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著于诸相诸物,最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然而现代人日夜奔波尘劳,为名利所累,被欲望奴役,难以摆脱周遭的羁绊,心灵得不到解脱。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空心,学会抛开过多的欲念,使内心纯净空明。杯子空了,才可以装清水,内心空了,才能容万物。得到真正地自由和安宁。
二、养行德
养行德要喜行,真诚欢喜、谦和待人。孔子说很多人孝顺父母容易“色难”,即以钱财供养父母很容易,但对父母一直和颜悦色就很难,这也说明了一个人要保持让人舒服的欢喜快乐之象,是多么重要和不容易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是相互影响的,当你一大早看到大家都欢心和悦,你也一定感觉很舒乐,当你看到大家都愁眉苦脸,你也会感觉压抑和不快。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内心通达快乐,更应该向大家传播快乐,面和悦、声欢喜,喜待家人、喜待朋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世界带来更多温暖和正能量。
养行德要善行,推己及人、善待他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能经常换位思考、广施善行的人。我们应该经常多为别人着想,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把所有的人当做亲人。怀着一颗慈悲心,无私的帮助他人、温暖他人、惠及他人,这也是在纯净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大爱无私,至善无痕,善行不一定要多惊天动地,精彩之处的一个鼓掌、不安时候的一个赞美、迷途时候的一个指引,都彰显着善良的美好、人性的光辉。
养行德要度行,中庸处事、合度为人。凡事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向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和界限,叫做关节或临界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自由过了度就会侵害别人的自由,关爱孩子过了度就会变成溺爱,再好的音乐听久了也会心生疲倦。凡事过犹不及,在合适和时候,做合适的人、做恰当的事。所以勇者柔之,弱者强之,虚者补之,盈者虚之。不断修正极端的部分,保持合度的行为和状态,才能达到圆融通达的境界。
三、养省德
“三省吾身”道出了儒家对自我反省的重视。自省才能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重才能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而这一切都需要以自省为基石、为前提。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涤荡心灵的一股清泉,它能够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阳光。大将廉颇负荆请罪传为佳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霸业,通过自省,才能不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不会被人云亦云所影响,不会被一点成绩所迷惑,不会被一点困难所击败。找到自己内外不一、言行不一的地方,及时洞察、及时自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方能活出自己的大智慧、大境界。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我们要牢牢守护好这道最后的防线和原则,以“两学一做”修心德,以“规范司法行为”养行德,及时省德,坚守职业良知,践行执法为民,为中国的法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