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至25日,我有幸代表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参加全国检察机关第六届优秀公诉人比赛,最终获得检察机关公诉标兵称号。通过比赛,展示了自己的优点,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故在此总结,与大家共同进步。
一、比赛的过程
本次优秀公诉人比赛包括四项:第一项的公诉业务能力测试,占最终总分的32%,第二项是业务答辩,占最终总分的24%,第三项是初赛论辩,占最终总分的24%,第四项是决赛论辩,占最终总分的20%。
本次竞赛与前几届相比,在竞赛环节上有了三大变化。首先,是比赛项目进行了精简。剔除了前几届公诉人比赛所具有的庭审录像考评,办案质量考核,论文写作等项目,将考察公诉人员大局观,理论素质的考察移入审查报告进行综合考核。比赛项目的精简,使得每一场比赛的权重都在提高,要求保持每场比赛的稳定性,一旦有一场发挥不理想,之前的优势就会被轻易的浪费。其次,是比赛的测试重点进行了转移。前几届比赛的题目呈现了一届比一届难的趋势,对理论功底的考察逐步加深。此次比赛题目在整体上对题目的难度进行了降低,更考察对实务问题的全面审查和判断,整体理论难度的下降,却要求实务经验丰富才能答好,答准知识点。有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西部地区在第一阶段就整建制的被淘汰。最后,本次比赛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多轮淘汰机制。与前几届初赛的四场比赛结束定初赛成绩,确定决赛名单不同,本次比赛采取了逐次淘汰的制度。第一场比赛(公诉业务能力测试)后,就要淘汰41名选手。第二场(业务答辩),第三次比赛(论辩)后,再淘汰40名选手。第四场比赛(附加论辩)后,再淘汰10名选手,确定最终的十佳人选。在这种淘汰制度下,要求选手必须审查报告做好,才能闯过第一关,否则辩论再优秀也没有展示的舞台。但是一旦进入第二轮,辩论优秀的选手就可以强势逆袭。
我的第一场(公诉业务能力测试)比赛发挥相对较好。在预备会上,公诉厅的领导让我们不要纠结于题目是否存在陷阱,如果是陷阱,那么就要正面回答;如果觉得不是陷阱,就不要过于思考去反向猜测出题目的。同时考前当晚的团队碰头会上判断此次审查报告考试在答题方式上会产生变化。所以第二天拿到有审查报告,答辩提纲,起诉书,退补提纲等内容的题目,不会特别意外,对于知识点的考察也没有特别的纠结,顺顺利利的按事先的时间节点完成了报告,还挤出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从事后看,审查报告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考试,他的最高分就是后来的综合成绩的第一名。我的第二场(业务答辩)也发挥的比较好。三道题分别涉及共同犯罪情况下非法拘禁致人死亡问题的认定,多次受贿和时效问题,拒绝辩护人出庭问题。这三道题我们在井冈山上备赛时都进行了详细了辩论与思考,面对评委给我的追问问题都能及时的给予回答。我的第三次(初赛论辩)发挥的比较正常,这道盗窃与诈骗与否的论题是直接引自张明楷《刑法学》的教材,当时在井冈山的备赛中,就是我们争执不下的一个难题。我抽到的辩方又恰好是我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所以发挥的比较流畅。我的第四次(决赛论辩)发挥的很失败,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大脑一片空白,后来得益于辩友的支持,才勉强完成了这次论辩。发挥失误的原因既有对正当防卫认识的不深刻,也有对这种提前2小时给题方式的不适应,还有在可以对自由论辩进行事先交流而没有交流的经验不足,更有自己第一次在这种舞台上表演的心理压力过大。这是我这次比赛最遗憾的一部分。
二、比赛的感悟
这次比赛,我们团队三人参加比赛,三人均闯入第二轮,均获得了全国优秀公诉人的称号,保持了我们江西的光荣传统不破。其实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好几个传统的大省,强省,在本次比赛中,三名参赛选手,往往只有二名选手闯入第二轮。同时我们三人,一个获得第四名,一个获得第十六名,实现了个人综合成绩的突破,还获得了单项奖——优秀论辩奖的突破。能实现上述的成绩,离不开组织的科学培养体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教练组的丰富经验和团队的同心协力。
组织上的早选种子,早做规划,集中复习,是获得成绩的前提。从2014年开始,省院就确定了六名公诉人作为参加本届比赛的培养对象,三年前未雨绸缪,保障了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积累知识,去发现各自的弱项,去弥补各自的弱项。对于我而已,组织上对我的培养更早,在2012年被派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交流学习之时,在2013年参加上海市公诉条线培训时,时任检察长喻志蕴的目标就是为今日比赛去储备公诉视野和实务知识,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尽全力的为我提供学习便利,引导我不断总结比赛经验,关心我的每一个进步。在2014年被省院确定为培养对象后,省院为我提供了多次参加全国检察机关公诉人培训的机会,为我提供了陈卫民案、周文斌案等诸多大要案的办理、观摩机遇,为我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和步骤,并对我的学习进度进行抽查。在2016年全省的优秀公诉人比赛中,我们作为选手参加了比赛,这是对我们的学习成果进行的一次检验,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实战经验。在2016年4月,省院确定了我们三人作为参赛选手,并表明不再进行下一轮的选拔,让我们三人没有退路,做好破釜沉舟,全力去拼全国比赛的准备。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使得我们定下心来,心无旁骛的投入了紧张的赛前备赛状态。在备赛中,组织上让我们从8月1日开始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进行集中复习,为我们解决了吃、住的后勤保障,我单位的同事也自告奋勇的接过我手上正在办理的案件,为我解决了工作的后顾之忧,这让我们完全进入了高速的积累,思考,提高过程,教练组不间断的对我们进行模拟测试,进行答疑解惑,进行技巧传授,进行心理辅导,让我们在四个月的集中备赛阶段打下了知识和应试方法的的良好基础,这对我们之后的比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获得成绩的重要动力。在井冈山封闭备赛的过程中,刘铁流检察长在山上对我们进行了亲切的接见和鼓舞,让我们在烦闷的学习中斗志昂扬。李智副检察长多次对我们进行谈话指导,让我们加强基本知识的积累,做到只有成竹在胸,才能临场不慌。孙牯昌专委在井冈山上对我们进行激励,让我把握机会,潜心学习,展现江西公诉风采。作为领队的冯祖强处长,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既谆谆教导,又怕打扰我们的备赛,就像一个父亲一般,守候着我们如同高中三年般的苦读,守候着我们如同高考般的竞赛,满满的心疼与关爱。我的检察长魏磊和分管副检察长臧仲秋也多次鼓励我放下压力,轻松上阵。正是领导们的关心与爱护,才激发我们心中的使命感和士为知己者死般的斗志,面对备赛的煎熬,面对竞赛的残酷,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想到背后期待的眼神,苦苦坚持,绝不放弃。
教练组的丰富经验是能够取得成绩的保障。我们这个团队,三名选手,两位教练,一名领队,其中两名教练是核心与灵魂,他们的身上积攒了几届公诉人所积淀下来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倾囊相授,才能实现这一届的厚积薄发。潜艇总教练的睿智是我们学习的灯塔,在备考期间,我们三人经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分歧看法,会有诸多疑难无法解决,潜院长每次上山,都抽出有限的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集中答疑。潜院长还以出题人的思维,对诸多重点领域进行提示,其中关于计算机领域犯罪问题,电子证据收集问题,特定关系人的共同受贿问题,都是直接命中本次公诉业务能力测试考核的核心。他的智慧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王壬教练则是我们的技术指导,手把手的完善我们审查报告制作方法,培养我们答辩的思维,甚至三更半夜还接受我们的答疑,在比赛前帮我们预判了舆情应对领域,涉案财物管理领域,非法证据排除领域等重点考察对象,均直接切中考题。她还在日常的备赛和比赛中,承担着我们的心理辅导员角色,帮我们树立信心,鼓励我们一场场的比好,不被外部世界干扰。正是教练组的丰富经验,将历届国优比赛的经验进行传授,才使我们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备赛、比赛不偏离方向。
良好的共享精神是取得成绩的基础。在集训前,我们三位选手就定好了必须全部进入国优的下限,取得突破十佳的上限,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在集训中,我们是心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无私奉献,相互配合。谁有好的复习方法,谁有好的资料,谁收集到了新的信息,谁对某个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大家都是及时拿出来,共同讨论,消化。没有樊文婕收集的几百篇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没有董凯华提出了星火论道的讲课栏目,就没有我们形成扎实知识基础和严密思辨讨论的机会。在看完了所有的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和刑法学后,我们白天复习,相互监督,晚上讨论,相互促进,将每个罪名之下的法条,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张明楷的观点,刑事审判参考的观点,新的刑法修正案的观点融会贯通,跨章节,跨罪名的进行思维,辩论,这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年后突然接到比赛即将开始的通知后,我们能够依托形成的资料,快速的复习一遍,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在比赛前,我们曾感言,我们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竞赛团队,但我们一定是最无私,最亲密合作的竞赛团队。
三、比赛的教训
虽说留有遗憾的美,也是一种美。但是对于这次比赛的结果,特别是自己最后一场的表现,还是很不满意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备赛中我过于“偏科”,对补足短板重视不足。三人之中,我的辩论能力是最差的,但差到连自己最后也不满意,是因为对这个“偏科”的重视不足。在备赛中,基于审查报告一卷定国优的机制,我过于将精力准备在刑法理论的学习上,对于辩论一直重视不够,没有反复去听辩论视频,也没有练习脱口陈述观点的习惯,更没有准备充足的辩论语言去应对临场的各种问题。这导致了辩论的失分。
备赛中我的模拟情形不全面,经验不足。对于今年决赛这种提前2小时给题和电视录播的形式,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充分应用规则,和对方辩手之间对自由辩论的展开进行对词,导致自由辩论时彼此的点出现了偏差。从想当然的认为自由辩论不对词,可以发挥空间更大,到实践中发生紧张失误,场面难看;从上场前力图背下开篇立论和总结陈词,到上场后根本无力背诵的结果,这都反应了经验的不足,也反应了备赛中的模拟不够。
赛后,在和本届的比赛的“状元”李诗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天津市河北区为何能频出十佳。他告诉我16字经验,“内修功底,外练方法,坚忍不拔 ,荣辱不惊”。能将张明楷的刑法学看得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份功力背后是付出大量的辛苦所获得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为我揭示了自己付出的不足,也指明了我继续学习的方向。
比赛已经结束,结果已属过去,我会将比赛准备过程中的学习习惯,比赛中的谨慎、细致的考试精神应用到日常工作之中,以应对比赛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
詹文成于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