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防范非法校园贷,让自己青春不负债
时间:2021-11-0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校园贷”市场因门槛低、操作便捷,身份审核形同虚设、风险提示不充分,逐渐演变成诈骗者手中的工具,“高利贷”、“套路贷”这些犯罪活动通通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使许多学生掉入诈骗陷阱,侵害了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非法校园贷的常见套路

1.打假借条

对借钱应急的学生,以自己需要还款保障为理由,诱导学生开出远超过借款金额的借条,例如让借1000元的学生开2000元的借条。

2.连环贷

围困还不起贷款的学生,让其打电话让同学、朋友帮还贷款;没有能力帮忙还款,就逼迫其在网络上贷款,形成连环贷。

3.校园代理发展下线

打着“创业”的旗号,让学生分发校园贷传单,成为校园贷代理,发展下线,让学生一起帮忙寻找目标并从中抽取提成。

4.签假合同

通过零元购手机、兼职等借口,拿走学生身份证、签订莫须有的贷款或分期协议。

5.代办信用卡

声称自己有银行内部渠道,可以包办信用卡,并从中抽取高额手续费。

6.美容贷

免费扫码美容咨询、整形没钱可以免费贷款。诱导学生通过第三方平台,扫码注册信息,申请贷款,10分钟放款,直接汇至整形医院。

 

另外需要注意,近期多地出现“注销校园贷”骗局,诈骗分子伪装成贷款机构的客服人员,声称“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校园贷账户要注销,不注销会影响征信”,不少在校生甚至已经毕业几年的人纷纷“中招”。

案例一:裸贷欠款50多万

女大学生静静通过“校园贷”借钱用来超前消费,结果陷入泥潭。其借来自用的本金不到5万元,欠款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本息合计高达50多万元。由于还不起钱,其裸持身份证照片在网上被曝光,家人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人变卖了唯一的房产还款。

案例二:冒用他人信息多平台借钱

大学生郑某因迷上网络赌球,冒用28名同学身份证在十多家校园贷款平台借贷6万元,这笔钱利滚利,最终变成60多万的欠款,因无力偿还,郑某选择了跳楼自杀,21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案例三:注销校园贷被骗99万

已从学校毕业几年李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注销校园贷账户”的电话,声称国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园贷款,不注销可能会影响其征信,李先生便听从指示清空了各大借贷平台上的额度,并把清空提现的钱转到对方的银行账户,共计损失99万元。

 

检察官说法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检察官提醒

1.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相关部门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2.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3.要充分认识网络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切勿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借给他人。

5.一旦陷入非法“校园贷”,要保持理智,及时向学校、老师汇报情况,必要时,及时报警,学会用正当手段或者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本院简介
领导简介
机构设置
人员信息
专题活动 >>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12309
中国检察听证网
检察新媒体
上饶检察官方微博
上饶检察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防范非法校园贷,让自己青春不负债

时间:2021-11-05  作者: 
 “校园贷”市场因门槛低、操作便捷,身份审核形同虚设、风险提示不充分,逐渐演变成诈骗者手中的工具,“高利贷”、“套路贷”这些犯罪活动通通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使许多学生掉入诈骗陷阱,侵害了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非法校园贷的常见套路

1.打假借条

对借钱应急的学生,以自己需要还款保障为理由,诱导学生开出远超过借款金额的借条,例如让借1000元的学生开2000元的借条。

2.连环贷

围困还不起贷款的学生,让其打电话让同学、朋友帮还贷款;没有能力帮忙还款,就逼迫其在网络上贷款,形成连环贷。

3.校园代理发展下线

打着“创业”的旗号,让学生分发校园贷传单,成为校园贷代理,发展下线,让学生一起帮忙寻找目标并从中抽取提成。

4.签假合同

通过零元购手机、兼职等借口,拿走学生身份证、签订莫须有的贷款或分期协议。

5.代办信用卡

声称自己有银行内部渠道,可以包办信用卡,并从中抽取高额手续费。

6.美容贷

免费扫码美容咨询、整形没钱可以免费贷款。诱导学生通过第三方平台,扫码注册信息,申请贷款,10分钟放款,直接汇至整形医院。

 

另外需要注意,近期多地出现“注销校园贷”骗局,诈骗分子伪装成贷款机构的客服人员,声称“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校园贷账户要注销,不注销会影响征信”,不少在校生甚至已经毕业几年的人纷纷“中招”。

案例一:裸贷欠款50多万

女大学生静静通过“校园贷”借钱用来超前消费,结果陷入泥潭。其借来自用的本金不到5万元,欠款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本息合计高达50多万元。由于还不起钱,其裸持身份证照片在网上被曝光,家人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人变卖了唯一的房产还款。

案例二:冒用他人信息多平台借钱

大学生郑某因迷上网络赌球,冒用28名同学身份证在十多家校园贷款平台借贷6万元,这笔钱利滚利,最终变成60多万的欠款,因无力偿还,郑某选择了跳楼自杀,21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案例三:注销校园贷被骗99万

已从学校毕业几年李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注销校园贷账户”的电话,声称国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园贷款,不注销可能会影响其征信,李先生便听从指示清空了各大借贷平台上的额度,并把清空提现的钱转到对方的银行账户,共计损失99万元。

 

检察官说法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检察官提醒

1.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相关部门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2.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3.要充分认识网络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切勿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借给他人。

5.一旦陷入非法“校园贷”,要保持理智,及时向学校、老师汇报情况,必要时,及时报警,学会用正当手段或者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检察院 正义网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区县院链接
信州区人民检察院 广信区人民检察院 广丰区人民检察院 玉山县人民检察院 横峰县人民检察院 弋阳县人民检察院
铅山县人民检察院 德兴市人民检察院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 万年县人民检察院 余干县人民检察院 鄱阳县人民检察院